无人机、探测仪齐上阵严防高考作弊 家长们,伸手前三思啊
- 索引:143
- 发布时间:2017-06-06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又是一年高考时,大多数考生都在进行最后的复习,迎接这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然而 每年都有一些家长、考生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博取高分数,说白了就是作弊,在这里这小编要真诚提醒大家一句“作弊风险大,一定要谨慎。”
从传纸条、夹小抄到隐形耳机、具信息发射功能的反探测作弊橡皮,数据笔,高考作弊手段逐年升级,这也成为很多家长、考生敢于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总感觉自己手段高明不会被抓住。然而,大家也应该要看到,近年来各地反作弊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各地的防作弊新招,同时也介绍一下,作为家长到底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首先你要明白,高考作弊有可能要坐牢的
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规定,18种行为属于高考作弊。考生有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其中,组织团伙作弊;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等4种行为,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违规处理办法还规定,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等9种行为将认定为考试违纪。考生有考试违纪行为之一的,取消该科目考试成绩。
防作弊高科技一览:
北京市92个考点都配备了监测设备
今年高考,是“作弊入刑”后的第二次高考,北京市92个考点都配备了监测设备,可以探测无线隐形耳机及考场无线作弊信号,准确定位到作弊者的位置。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教学资源中心 副主任 陈岗:如果我们靠近手机或者有强烈的无线电信号的时候,它会有强烈的震动,通过耳机可以听到相应的声音。耳机当中对方传输的详细的讲话声音,都可以听得到。
乌鲁木齐:进入考点需指纹验证
今年乌鲁木齐考区首次使用身份验证设备进行身份证及指纹验证,每一名考生的左、右手都进行了指纹录入,3秒钟即可完成身份确认,每个考点的指纹库中只有此考点考生的指纹信息。
此外,乌鲁木齐市还明确要求各考点将所有考生的信息登记拍照备案,如遇身份证消磁刷不出来的情况,或考生未带准考证或身份证等情况,监考人员可验证考生相貌与《考场座次表》照片是否相符,经带队教师或有关方面证明确系本场考生,由主考官批准可先安排考生进场应试,考点派专人负责留取考生影像资料备查。
沈阳:高考考点配备人脸识别系统
今年沈阳市不断升级技术设施设备,采取高科技手段打击考试作弊。考生入场前,监考教师将使用手柄式金属探测器逐一对考生进行安检。考生禁止携带各种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材料、有存贮功能的电子设备,具有接收或发送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及其他无线接收、传送设备),涂改液、修正带,非指针式手表、非常规的橡皮等物品参加考试。
考试期间,省、市、区将全程应用网上巡查监考系统对每个考场的考试情况实行实时监控和同步录像。考试结束后,省、市、区将对所有考场录像资料进行回放审查,发现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画面及时截屏,并作为查处依据。
考试期间,全部考场将开启无线信号屏蔽设备,每个楼层有监察人员进行动态巡视。同时,针对近年来外地区部分考试中出现的无线电设备作弊新情况,市大数据部门采购了一批高科技屏蔽设备,投入到此次高考保障工作中,将实现对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信号的覆盖、跟踪和干扰,查找信号源,与公安部门协同抓捕犯罪分子。
考试期间,考点配备具有人脸识别、指纹比对等功能的身份验证系统,将对疑似替考考生实施身份验证,令替考作弊行为无所遁形。
洛阳:无人机防高考作弊
从去年开始,河南洛阳引进了防高科技手段作弊的“神器”——一架价值几十万元、飞行高度达500米的无线电监测无人机将投入使用,对考场周围的无线电电磁环境进行监控。这台防作弊"神器"长着6只"翅膀",身下挂着一只"篮子"。一旦发现无线电信号,屏幕上的"心电图"就会波动,并追踪定位信号发射源。
据洛阳无线电管理局监测站站长蓝志刚介绍,无人机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电子环境监测,与地面监测设备相比,它的优势是可以升到500米的高空,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监测地点,且覆盖面积更大。
“无人机升到高空可以有效避开障碍物,捕捉无线电信号。”蓝志刚说,对于非法使用无线电信号干扰正常考试秩序的行为,他们以往主要通过固定监测站、移动车辆的形式进行监测,现有的固定监测站最高才100多米,尽管监测能力强大,但受到位置的限制。
江西:筹资1.5亿升级新建标准化考场
去年江西省筹集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标准化考场升级、改造和增建。新建4400个标准化考场,全省每个考场统一配备身份证阅读器。考试期间,所有考生入场须进行身份验证,监考员须在考生入场时和考试中使用身份证阅读器,逐个对考生身份证进行比对、查验,实行“三对照”对考生进行身份确认。
同时,分期分批对全省各市、县(区)招考办主任、考务干部,各考点主考、副主考或考务负责人,省派高考巡视组组长、巡视员等进行全员、全覆盖考务培训。为进一步规范考务管理,严格考试程序,全省统一制定、印发监考工作和考生入场、离场等考务环节流程图,统一操作,统一标准。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和要求,重点防范和打击有组织、有预谋地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团伙作弊等严重舞弊行为。
青岛市将启用两大系统平台、三项创新技术
在今年中高考期间,青岛市将启用两大系统平台、三项创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考务监管能力和考试安全防控能力。去年在成人高考中试点的人脸识别技术今年将首次应用到高考中。
市招办信息处处长丛涌泉介绍,两大系统平台为现代化考务巡查指挥系统平台和考务大数据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其中考务巡查指挥系统平台覆盖了11个考区指挥中心和47个标准化考点,可同步巡视224个考场,每6分钟即可将全市高考考场全部巡查一遍。
今年夏季高考,青岛还市将启用新的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这是一个集考务基础管理、智能视频监考、身份验证、作弊防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考务指挥中心大屏幕可详细显示全市考点、考生、考场、监考人员、保密室数量的分布;可疑无线电信号来源、数量种类以及考生身份验证等信息统计。考生疑似作弊可直接定位到考生所在考点、考场及考生信息,并可自动记录考生作弊类型和疑似作弊过程前后三分钟考场图像,作为证据保留。
小提醒
考生们,真才实学是王道
多年来,我国一直重拳打击考试作弊行为,然而作弊之风却始终没能得到根本遏制。在此背景下,考试“作弊入刑”应运而生。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其目的在于严肃考纪,彰显法律尊严,从而对作弊者起到威慑作用。
高考公平关乎考生切身利益,有时候一分之差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可一旦有人作弊成功,将严重破坏公平原则。因此对于高考的作弊行为,相关部门必须露头就打、狠狠地打,从重从快、越快越好。“作弊入刑”后还作弊,是顶风作案,必须掐尖儿,否则,“作弊入刑”只会沦为纸老虎、稻草人。
我们同时还应看到,作弊既是违法,也是失信,法治推进和诚信建设应齐头并进。应加强对考生的诚信教育,让心存侥幸者在受到法律惩处的同时,也为失信承担代价。惟有如此,才能营造公平干净的考试环境。
当然,考试“作弊入刑”的正式实施为时尚短,试图通过一条刑法条款而期待把所有问题解决掉的简单思维是不可取的。而“作弊入刑”的根本目的也不在于要抓多少作弊者,更多的意义在于警示教育,希望广大考生能诚信考试,彻底打消侥幸心理,以平和心态从容应考。毕竟,输了一场考试不重要,输了自己的人生才真是得不偿失。
家长们,你们可以这样帮孩子
1 检查考试用品提前踩点
高考前一天,父母要提醒孩子仔细检查考前必备用品,如钢笔、尺子、身份证、准考证等,将它们装在透明文件袋中,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方便第二天携带。
高考期间,每天考试出发前,父母要再次提醒孩子重新检查必备用品是否带齐。每年都有考生因忘带东西而无法准时进入考场,这不仅浪费时间,更容易让考生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考试发挥。同时,确保所带用品不出问题,如提前更换电子表的电池,防止手表中途没电;准备好常用的钢笔,最好再另备一支,提前灌好墨水,防止中途没有墨水浪费时间;有需求的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准备湿巾,在头晕紧张时敷额头、眼部、太阳穴等,以帮助提神。
考前一两天,考生和父母可提前到所在考点熟悉周边环境,测算从家到考点所需时间。
2 帮孩子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提醒孩子注意用脑,不打疲劳战,不再突击偏题、难题、怪题,避免筋疲力尽。过度紧张的大脑难以发挥考生的真实水平,适当的休息是必要的。孩子可慢跑、游泳、做有氧操等,适度锻炼能提升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灵敏度、耐久力、抗疾病的能力,为每天紧张的复习提供充沛的精力。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从食物上给孩子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多准备蔬菜和水果,便于孩子吸收营养,增强体力和记忆力,预防感冒和腹泻等疾病。父母不可刻意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过多补充大鱼大肉,过分吃营养品,以免造成肠胃代谢紊乱。高考期间尽量不给孩子吃凉拌菜和海鲜,多在家吃饭,以确保食品安全,避免过敏等。
考试前一晚,父母不要让孩子过早上床睡觉,要按最近几周调整好的作息时间休息。如果孩子因为紧张或其他原因无法入睡,可告诉孩子一些放松的办法,如闭目养神、数数等。(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报道)